【醫學正傳 醫學正傳後再敘 血證 方法1538】
方法 丹溪曰:口鼻出血,皆是陽盛陰虛,有升無降,血隨氣上,越出上竅,法當補陰抑陽,氣降則血歸經。
按:此語雖見前論,蓋一章之大旨,故重錄以示學人。
衄血,涼血行血為主,犀角地黃湯入鬱金。
一方 用荊芥穗研服,或用蘿卜上半段杵汁服,又以汁滴入鼻竅中,或灸大椎及啞門穴二、三壯,俱可止之。
《本草衍義》以萱草葉洗淨,研汁一盞,入生薑汁三分之一,細細呷之,治大熱衄血。
吐血是火載血上,錯經妄行,脈必大而芤(大則發熱,芤則熱失血。)
大法,四物東加炒梔子、童便、薑汁、竹瀝。
─方 用韭汁(一方,凡血逆行,或吐血,或唾血,或見血腥氣,用韭汁服之最妙)、童便、薑汁磨入鬱金飲之,其血自清。
如無鬱金,以山茶花代之。
一方,用鬱金末,以薑汁、童便和好酒調服。
吐血,大全良方四生丸甚妙(亦治衄血)。
又方 童便調香附末服之。
又方 童便二分,酒一分,擂側柏葉,溫飲之。
吐血亦有因怒而得者,經曰: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。
一方 治吐血不止,用乾薑炮為末,童便調服。
山梔子,最能清胃脘之血。
有先吐血、後有痰者,是陰虛火盛,四物湯為主,加痰火藥。
若先吐痰而後血多者,是積熱,降痰火為急。
有暴吐紫血成塊者,是熱傷血結於中,吐出為好,用四物東加清熱等藥調之。
唾血(鮮血隨唾而出)出於腎,亦有瘀血內積,肺氣壅遏,不能下降,用天門冬、麥門冬、知母、貝母、桔梗、黃柏、熟地黃、遠志,或加乾薑。
咳血(嗽出痰內有血)痰盛心熱,多是血虛,用青黛、栝蔞仁、訶子、貝母、海石、山梔子為末,薑汁蜜丸噙化,嗽盛者加杏仁,後以八物東加減調理(痰盛者宜更加痰藥)。
咯血,用薑汁、童便、青黛入血藥中用,如四物湯、地黃膏、牛膝膏之類(有咯血痰帶血絲出者同治,但宜加痰藥)。
舌上無故出血如線,用槐花炒為末摻之。
一方,用蒲黃炒焦為末敷之,極妙。
大便下血,有熱有虛,熱用四物東加炒山梔子、升麻、秦艽、阿膠,虛用四物東加乾薑(炮)、升麻。
便血,用白芷、五倍子為丸服效。
便血,有風邪下陷者,蓋風傷肝,肝生血故也,宜升提之,四物東加防風、荊芥、升麻、柴胡、秦艽、槐花、條芩、地榆、枳殼,煎服。
有濕傷血者,宜行濕清熱,蒼朮、白朮、黃連、黃柏、當歸,川芎、芍藥、地榆、槐花,水煎服之。
因積熱下血,用蒼朮、陳皮各一兩半,連翹五錢,黃連、黃芩、黃柏各七錢半,炒為末,生地黃膏丸服。
腸風下血,獨在胃與大腸出,用黃芩、秦艽、槐角、青黛、升麻。
一方 用大黃、煨桃仁(去尖另研)各三錢,當歸、檳榔、皂角仁、黃柏、荊芥穗、枳殼各五錢, 皮(炙黃)、黃連(炒)、秦艽、槐角子各一兩。
上為末,面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白湯送下。
如鮮血下甚者,棕櫚灰、蓮房灰各五錢。
凡經血逆行,或血腥,或吐血、唾血,用韭汁服,自清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二十七條)
引用: http://jicheng.sabi.tw/jcw/book/%E9%86%AB%E5%AD%B8%E6%AD%A3%E5%82%B3/11
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_dmarc.wsky.ink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1 |